西塘地势平坦,河流密布,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,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,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。古称“九龙捧珠”、“八面来风”。至1998年,全镇共建桥104座。自宋以来,西塘已建有安仁桥、安境桥、五福桥、永宁桥等11座。清代又建有卧龙桥、渡禅桥、来凤桥等。这些古桥大都为单孔石柱木梁桥。桥梁工艺精湛,至今保护完整,具有观赏价值,自古誉为“卧龙凌波,彩虹飞架”。有的桥梁还有着动人的传说故事。具体可看每座桥单独的攻略。

卧龙桥

宅弄是西塘的又一大特色。它能反映出西塘人的性格,宅弄深处,曲径通幽,不知深几许,行至尽头,豁然开朗,别有新洞天。弄堂按不同的用途来分类,大致有三类:街弄、陪弄和水弄。

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称为街弄,街弄前通新街后通老镇,穿过它就像穿过历史隧道,街弄维系着两个不同的时代;前通街后通河的称为水弄,水弄连着河埠,往往是附近不临水人家下河的通道;大宅内设在厅堂侧面的称为陪弄。陪弄完全在室内,有墙和邻居相隔,没有采光系统,所以许多陪弄的墙上挖有灯孔,就是为了放油盏灯照明用的。久居陪弄的人家闭上眼睛就能来去自如,不熟悉地形的外来客就得像打太极拳那样放慢手脚探路而行。

古镇大户人家的大门平常是关闭着的,一般只有等家中贵客临门或逢上喜庆节日时大门才敞开。但妇女与佣人们走的永远是陪弄,所以说它是中国封建思想留下的纪念品。陪弄本来是属于大户人家私人的,经过解放后的土改运动和房屋改革,这些大宅现在都住进了许多户人家,这些弄也就成为各家出入的公共通道了。

古人称“屋下小巷为弄,庙中之路为唐”。人们后来将街路的支巷或屋边的小路都称为弄堂,而西塘的弄名一般都以弄中居住的大姓家族而命名,如王家弄、叶家弄、苏家弄等。全镇总计有122条弄堂,挑选几条最具特色的在此展开介绍:

最有名的弄:石皮弄全长68米,由216块厚度仅三厘米的石板铺就而成,是王家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的过道。据考证,弄内的石板路下是一条使全弄雨天不积水的下水道,薄如皮的石板作为下水道的表皮故称石皮弄。它最宽处1.1米,最窄处只有0.8米,如果有两个胖子在弄内交会,没准就是擦墙贴肚皮也不一定能轻易通过,上面是一条狭长的天空,故石皮弄有西塘“一线天”的说法。

最长的弄:位于北栅街的四贤祠弄,全长236米。

最窄的弄:位于环秀桥边上的野猫弄,最多30公分,是两幢房子中间的一条缝。

最宽的弄:位于烧香港北高阶沿李宅的大弄,可并排走5.5人。

最短的弄:位于明清木雕馆所在的余庆堂内的宅弄,全长不过3米。

廊棚

西塘的雨廊(廊棚)是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,是古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 所谓雨廊,其实就是带顶的街。西塘的廊棚一起独有的的卓约风姿吸引中外游客。西塘的街道大多有廊棚覆盖,使商人贸易、行人过往无日晒雨淋之忧。廊棚沿河一侧有的还设有靠背长椅,供行人休息。廊棚多为砖木结构,一般宽2-2.5米,集中在北栅街、南栅街、朝南埭等商业区,总长有1000米,既可遮阳又可避雨。

关于廊棚的传说:

传说一:在西塘塔湾街里有一胡姓商户,店主胡氏年轻守寡,艰难地支撑着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和一家三开间的铺子。胡家铺子前的河摊边,有一个水豆腐摊,摊主姓王,家中排行老二,王二年轻力壮,老实厚道,只是家境贫寒。他见胡氏艰难,便生同情之心,帮着她做一些体力活,日子一久,胡氏便觉离不开他,但又难以启齿表示这份情意。于是她煞费苦心想出一个办法,一日她请来木匠,借修缮店铺之机,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,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起来。这么一来,王二即可免受日晒风吹,又能在雨天照常摆摊,两个同在一个屋檐下,感觉就像一家人。不想廊棚建好后,胡家铺子生意一下红火起来,于是镇上商家纷纷效仿,几年下来,竟连成一线,以致后来成为一种西塘独特的建筑式样。后来老百姓知道这层意思后,便给廊屋取名为廊棚,意思是为郎君而建造的棚屋。

传说二:有一位好心的老板在沿朝南埭一带开设一家店,生意清淡,一直犯愁。一天来了个叫化子在他们屋檐底下避雨,老板看后于心不忍,给了他吃的还请他进门。叫化子执意不肯,晚上老板打烊,叫化子还不离开,老板看屋檐太窄遮不了风雨,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,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化子躲在下面,第二天叫化子不见了,门板上留下了“廊棚一夜遮风雨,知善人家好运来”的对联。据说这位叫化子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,他来试探店主的心,那店主果然生意兴隆,发了小财。后来店主觉得用竹帘连在屋檐上方法不错,索性就将屋檐加长,街上的商家也想沾点仙气让自家的生意也好起来,于是纷纷效仿,慢慢形成了现在的长廊。